【南宋记忆】王维,为什么字摩诘?

【南宋记忆】王维,为什么字摩诘?

《摩诘居士像》

高91.5cm,宽51.3cm,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,重要文化财。

这一幅绘于13世纪南宋的古画,今天静静躺在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宝库中,成为日本国家指定的重要文化财。因为年深日久,这幅南宋古画的作者已经无法考证,画上用墨线勾勒的手法绘了一个富家翁,头戴巾子,坦胸而坐,一手靠在胸前的几上,另一手搁在右腿上,手里拿着一柄麈尾,面带病容,但目光如炬。在老人的背后,站着一位端庄的天女,头戴金饰,衣纹流转。整幅画布局精巧,细节生动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

这幅画所描绘的这位老人,叫维摩诘,维摩诘是梵文的音译,意思是“无垢”,据说维摩诘是印度毗耶离城中一位家财万贯的富翁,他潜心修行,获得了大智慧,被尊为长者、居士。以维摩诘为主角的《维摩诘经》,大约诞生于公元2世纪左右,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的经典,在东汉末年开始被翻译介绍到中国,后来经过支谦、鸠摩罗什等知名僧人的一再翻译,在中国士人和民众中广为流传,在魏晋到宋代,形成了广泛的维摩诘信仰。《维摩诘经》之所以能广受欢迎,就在于它提出了“出世入世不二”的思想,经文中记载的维摩诘,有妻有子,是一个“随处居家,不著三界”的在家修行的居士,他把宗教修行和日常生活进行了结合,符合了中国士人和民众“入世”的要求,将佛教的“出世”和儒家的“入世”结合起来,推动了佛教的中国化。同时,维摩诘还是一个擅长辩论者,根据经文记载,佛祖释迦牟尼在毗耶离城说法,维摩诘称病不去,因为维摩诘长于辩论,佛祖就派出了“智慧第一”的文殊菩萨率众去和维摩诘辩论,这幅维摩诘像描绘的就是这一场景。

在《维摩诘经》的诸多译本中,十六国时期后秦弘始八年(406)鸠摩罗什所翻译的《维摩诘所说经》流传最广。早在东晋时期,崇尚清谈的士人群体中就开始流传维摩诘经,而到唐代,更是广受士大夫关注。《维摩诘经》中提出的“出世入世不二”思想,对于崇奉佛教但是又不愿意舍弃现有财富、地位的士大夫来说,无疑是提供了一个可以效仿的代表。而所谓“不二法门”,主张看待事物的融和贯通,又对士大夫群体的思维产生了重要影响。王维就是其中之一,《旧唐书》记载:

《旧唐书》卷一九〇下《王维传》

维弟兄俱奉佛,居常蔬食,不茹荤血;晚年长斋,不衣文彩。……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,以玄谈为乐。斋中无所有,唯茶铛、药臼、经案、绳床而已。退朝之后,焚香独坐,以禅诵为事。妻亡不再娶,三十年孤居一室,屏绝尘累。

王维和他的兄弟都是佛教徒,和出家的佛教徒一样持素把斋、生活简朴,而且经常布施僧人,通过这样一种“在家修行”的方式来求得信仰的满足,这就和他的名字——维摩诘相契合了。

我们回头说说那幅京都国立博物馆藏的《维摩居士像》。从魏晋时期开始,随着《维摩诘经》的不断普及,在中国佛教艺术中出现了“维摩诘变”这一艺术形式,也就是用《维摩诘经》的故事绘制的绘画。据记载,东晋画家顾恺之在兴宁二年(364)在江宁瓦官寺创作了一幅维摩诘画像,被认为是“首创维摩诘像”。其后,在云冈、龙门、麦积山、敦煌等佛教石窟中,都出现了雕刻和绘画的维摩诘变。到6世纪,维摩诘变的艺术风格逐渐本土化——维摩诘席地而坐,手里拿着魏晋士人清谈时用的麈尾,而身子靠在隐几上,他从印度的富豪,变成了一个具有中国士人风格的智者形象。

这幅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馆的维摩诘像,是魏晋以来维摩诘变这一艺术形象不断发展后的成熟作品。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李公麟就曾绘有多幅维摩诘像,而南宋时期的画像,包括这一幅在内,多模仿李公麟的作品。今天,李公麟的作品我们不得而见,但是从这幅仿作中,我们仍然可以领略李公麟作品的神韵。

杭州名人纪念馆制作

2019年3月11日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繁体为字多少画
microsoft365版本

繁体为字多少画

📅 08-06 👁️ 6080
点融投资(P2P网贷)
365用什么浏览器登录

点融投资(P2P网贷)

📅 07-04 👁️ 98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