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田大鲨:一代神车为何黯然离场?
"本田大鲨"这个名号,在摩托车圈子里曾经是响当当的存在。记得2000年前后,街上要是有人骑着一辆大鲨125呼啸而过,那回头率绝对不输现在的豪华跑车。可如今,这款曾经风靡一时的踏板车早已销声匿迹,连二手车市场都难觅踪影。作为一个见证过它辉煌时期的老车迷,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款传奇车型为何会走向没落。
辉煌岁月:90年代的街头霸主
1997年,本田大鲨CH125以进口车的身份进入中国市场,当时售价高达3万多元。这个价格放在今天可能不算什么,但在那个普通工人月薪才几百块的年代,绝对算得上是奢侈品。我清楚地记得,邻居张叔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,花了整整两年积蓄买了辆大鲨。每天傍晚,他都要用专用绒布把车擦得锃亮,那副得意劲儿,活像现在开保时捷的架势。
大鲨之所以能迅速走红,靠的是实打实的硬实力。搭载124.6cc单缸四冲程发动机,最大功率11马力,极速能达到100km/h,这在当时同级别踏板车里绝对是顶尖水平。更厉害的是它的CVT无级变速系统,操作简单到连家庭主妇都能轻松上手。加上那个标志性的"鲨鱼头"造型,流线型车身配上双圆灯设计,在满大街方头方脑的国产车中间显得格外拉风。
问题频发:风光背后的隐忧
但好景不长,随着保有量增加,大鲨的一些先天缺陷开始暴露。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它的化油器问题。北方地区一到冬天,十辆大鲨有八辆都打不着火,得用热水浇化油器才能启动。修车铺的王师傅跟我说:"这车设计时压根没考虑中国气候,化油器油针太细,稍微有点杂质就堵,冬天汽油雾化不好就更麻烦。"
另一个致命伤是配件价格。因为是纯进口车,一个原厂空滤要价300多,换套传动皮带组得小两千,相当于当时很多人两三个月的工资。更糟的是配件供应不稳定,经常要等上好几个星期。我表弟的大鲨曾经因为等一个油门线,在车库躺了整整一个月。
市场变革:内外交困的转折点
进入21世纪后,国内摩托车市场迎来剧变。一方面,像豪爵、钱江这些国产品牌迅速崛起,推出的125cc踏板车只要大鲨三分之一的价格,虽然性能稍逊,但日常代步完全够用。另一方面,政策风向开始转变,很多城市陆续推出"禁摩令",高端踏板车的市场空间被不断压缩。
与此同时,本田自己的产品策略也在调整。2003年后,本田把重心转向更经济的国产化车型,像后来大卖的佳颖、优悦系列。这些车虽然没了大鲨的性能光环,但价格亲民、维修方便,更适合普通消费者。反观大鲨,高昂的使用成本和日渐落伍的配置,让它在新车市场上越来越不吃香。
黯然退场:一个时代的终结
到了2008年前后,大鲨已经基本退出新车市场。二手车价格也从巅峰期的两万多暴跌到三四千元。有趣的是,最后一批忠实拥趸反而是些玩改装的车友。他们把大鲨的发动机移植到其他车架上,或者改装成复古风格的"咖啡赛车",算是给这款经典车型续了最后一口气。
现在回想起来,大鲨的衰落其实是必然的。它就像手机界的摩托罗拉V3,曾经靠超前设计红极一时,但终究敌不过市场规律。当更便宜、更实用的替代品出现,当消费者的需求从"炫耀性消费"转向"实用性消费",这类高溢价进口车的没落也就不可避免了。
偶尔在老城区还能见到几辆保养得不错的大鲨,车主多是些怀旧的中年人。他们不缺钱买更好的车,就是舍不得这份情怀。有次在加油站遇到一位,他摸着已经褪色的车漆说:"这车啊,就像老情人,明知道不实用,可就是舍不得换。"这话或许道出了大鲨最后的魅力——它承载的不仅是一段骑行记忆,更是一代人的青春印记。
标签:
赏
本文地址: https://www.evche.cc/chexian/83864.html
版权声明: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仅供演示用,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。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。
赞